2024欧洲杯开户网址-2024欧洲杯买球app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将军殁后拜侯封-2024欧洲杯开户网址

2022-09-02 08:39:17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张苑

  “当年辅国有奇功,勇退归山作卧龙。不向生前承帝宠,却从殁后拜侯封。巍巍古相临清渚,寂寂遗踪对碧峰。三十六湾溪堰水,至今利泽未曾穷。”明至成化,官府首设汤溪县,县令宋约赴任巡游白沙溪,见溪水涓涓,群堰绵延,人们世代于堰旁修庙,以御水险,任时光洪流漫过古堰沧桑,卢文台早已在这片土地上活成了不灭的信仰。苍山下,清渚旁,祖墎庙里青烟袅袅,一席诗文有如白沙泉于他的笔尖倾泻而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900多年间,这份隐退建功的士大夫情怀为前人钦佩,受后人敬仰,成为白沙溪三十六堰世代传承的精神密码,衍化形成别具一格的风俗民约。

  天挺英明第一流

  “巍巍古相临清渚,寂寂遗踪对碧峰”,宋约笔下之处位于婺城区沙畈乡停久村,“文台冢”居西北,“祖墎殿”位东南,相向而立。

  一棵繁茂的古樟之下,一方冰冷的墓地包裹着将军难凉的热血。据停久村中老人口口相传,古墓建置规模较为宏伟,墓地面积有100多平方米,墓地有石碑和墓表,上有雕花或刻字,地面铺着石板和石砖,砖上有红色或绿色的圆形点纹。上世纪50年代,村中为建中小学堂,挪动了墓碑的位置及朝向,部分花纹砖和石板被用于砌筑墙角。村中原存有“白沙老爷”画像,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被毁。2004年,村中百姓自行集资,根据老人的回忆和描述重修古墓。

  文台冢约二十见方,墓前竖立着一块长方形石碑,镌刻“勅封昭利侯卢公之墓”,落款“清光绪丙申仲冬之吉”“合境同立”,近旁四根石望柱上刻着:“驰名东汉,退隐辅仓,创开圳道,施泽吴邦”。墓碑的顶部还置压着一块如意形石额。石额中间铭刻“天清地宁”,为清代隶书。

  “天清地宁”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至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于是乎,如为官在任须廉明治理、持之以恒,那么天清酬道就会保一方平安了。

  “天清地宁”鲜见于古墓碑刻,而多见于庙宇寺院及风景名胜的摩崖碑刻,在位于金华古城婺江畔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天宁寺中就曾保存有一块由名家题写的“天清地宁”石碑。而作为古墓碑刻,“天清地宁”则对应后文的“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之意。

  传统儒家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卢文台归隐,却不似陶渊明只肯“采菊东篱下”,纵是戴月荷锄归,也只得个“草盛豆苗稀”。终其一生,居庙堂之高,金戈铁马建功业;处江湖之远,亦能精于农事,造福千秋。后世赞其“功成勇退括括苍州,天挺英明第一流。铭鼎当年勤剿寇,介圭累世袭封侯。兰芬麓渚通仙里,松老桃源隐圣邱。寻显灵恩扶大造,雨旸呼吸在龙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看今朝,孤坟埋于宿草,遗庙隐于长松,傲立白沙溪畔,笑看春秋,只留后世,一缕心香浓。“石开潭影静,溪合堰流长。门对蓉峰秀,炉分麓渚香……”文台冢旁,祖墎庙前,面对滔滔两岸潮,袅袅香烛烟,无数仁人志士对卢文台的传世功勋叹为观止,卢文台也由此被世人请入庙堂,受历代天子追封,世代百姓为之祭奠。

  悠悠民俗通古今

  婺城境内现存有琅琊白沙庙、白龙桥马海庙、乾西栅川白沙庙、石柱头白沙庙等,密布白沙溪沿线,绵延至八婺大地。

  文台冢旁,白沙堰畔,位于婺城区沙畈乡的“祖墎庙”大抵是史上最早的一处白沙庙,原名“隐真祠”,始建年代不详,目前为前后两进,每进各三间,占地500平方米。正殿开八字大门,中间置穿廊。后进中间立白沙老爷神像,下面站立两神像,为卢侯左右虎臣灵助将军茅太尉、协应将军蔡令公。庙柱有对联,其中一副为“东汉丰功堰开三十六,南虞胜境会逢甲子年”。在婺城区琅琊镇,还有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白沙庙,庙高四丈九尺,中庭二丈二尺,平连五室,四进三天井,西设偏殿,东设斋房,庙基占地十五亩有余。

  这两座白沙庙还有一段有趣的渊源。据《白沙昭利庙志》记载:“刘汉时期,百姓于停久修建祖墎庙,武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三月三日,祖墎庙冲毁,香火飘至白沙村南,居民范匠儿晨见复于官,官请吴王,王命诸葛恪、杜宣核实许建庙。”此后,这座由“香火”选址的白沙庙成为“白沙老爷”晋官加冕的主要府邸。

  《白沙昭利庙志》记载:“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封武威侯,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封保宁王,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封昭利侯,赐庙额曰昭利,自此,白沙庙又称昭利庙……”

  这座古昭利庙几经修缮,名人碑刻遗存无数。《白沙昭利庙志》载:“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进士唐岩作《唐武威侯庙碑记》;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杜屿、磐孝恭作《宋昭利庙碑记》;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潘宁作《昭利庙记事》;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吴沉、章溢、宋濂作《明昭利庙碑记》;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卢干作《重修昭利庙记》,设捐款,首事五十人;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崇福、李玉典、沈宝麟作《重修昭利庙碑记》,此次修殿由金兰汤三邑人士朱兆伦、徐秉忠等94人发起,卢金鳌、朱鸿才等九人董理庙事;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贡璜作《古昭利庙图记》;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方铨作《重修昭侯古庙记》,董事三十一村七十五人;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谈氏康作《重修昭利庙志序》;民国十六年(公元1917年),重修昭利庙,设董事131人,徐东藩作《重修昭利庙志序》,开光邀请演出戏班十三台,建戏台十三个,绵延一公里……”

  在白沙溪沿线,还流传着白沙庙会的习俗。三月十六和九月十三传为“白沙老爷”的生辰和祭日,史载庙会有“白沙舞队”。

  “白沙舞队”相传始于汉末赤乌年间。《白沙昭利庙志》对其祭祀礼俗作了详细描述。队伍由一人举神杖引路,随后四人身着黑衣,头上插花,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再后由二十四个童子组队,身穿红衣,头上插花,按春夏秋冬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分别布阵。队伍按“天下太平”阵排列,跳狮歌舞,时聚时散,其间有击鼓呐喊,响声雷动,回旋山谷,又有高声颂辞,古语方言吟诵之。

  曾有明代杜翔凤《天仙子·舞队》曰:“舞队未旋狮已跳,插花一团红日曜。迎神神醉赐神休,听竹爆,黄鹂噪,旌动龙蛇香色罩。坛上扶犁坛下钓,风拂晴云花意闹。喧嗔箫鼓应山鸣,杯酒酹,休春懊,岁计从头占候到。”又有范世德作《谒金门.舞队》:“春集庆,彩焕溪桥山磴。童舞狮奔箫鼓竞,欢声千壑应。遥想洛京奔命,崤底鏖兵风劲,功就归来风色静,满怀泉石兴。”另一阙《谒金门.记其事》词曰:“殷向慕,碑字剥如编蠹。重拂鹭笺研蕙露,料从灵飞护。旱侵雨为倾注,寇至魁为就故,保我黎民神力著,俗敦仓庾富。”

  磊磊古贴明堰规

  庙宇幢幢,歌舞声声,是风调雨顺的祈愿,五谷丰登的祝祷,1900多年间,靠水吃水的白沙先民也在不断的博弈中积累了丰富的古堰管理和岁修经验。

  在婺城区白龙桥镇新昌桥村东侧,有一处马坛堰,又名万潭堰,灌溉东里、大淤、让长、叶店等多个村庄,是白沙溪沿线一个重要的分水口。史载有雍正十年修《万坛堰帖》,其中记载:“万潭一堰,创自先朝各出已资买田雇工,开渎筑堰承水灌注田禾,照田出资分水。”1963年引用旱龙堰水灌溉,堰消失。然而,《万坛堰帖》详细还原了古人治水修堰的管理法则。

  堰帖是白沙溪三十六堰旧时的朝廷官府根据百姓禀告、明确水权、养护工程、调解纠纷所制定的文告。明清两代至今有文字可查,朝廷、婺州司府、道宪就三十六堰合理分水,偷泄堰水、禁止放排、殴伤致讼等。曾经下帖扎付榜文的年代有: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永乐六年(1408),景泰七年(1456),成化六年(1470),弘治六年(1495),万历十年(1637);清顺治十二年(1655),康熙五十三年(1714)等。近年发现的《万潭堰帖》,记载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特授金华县正堂赵,循旧例以息水利讼端,对三十六都三、四两图,士民叶茂桂等人呈称。《万潭堰帖》遵循康熙六十一年(1722)与雍正十年(1732)的旧例,作出新的规定。从堰口进水到支渠、分渠、毛渠,进田渠都由各甲商定放水起止日期,水利纠纷因此平息。

  官府制定堰帖,明确各堰水权和工程岁修责任,指导三十六堰的协同运行,保证干旱月份上下游各堰的公平用水。在这份清光绪三十四年重修的《万潭堰帖》中,清晰地绘制了万潭堰灌区渠系布局图,列出了堰址、配水系统以及引水灌溉项目。

  每座堰都建立堰会,推选有威望的乡贤若干人为“头首”,为主者任堰长,负责抓好水务管理,制定堰规;严格管好水面运输,以保证农田灌溉;调解水利纠纷,堰长、甲长调解与官府依法处理并行。较大的堰,堰下设漒,漒下分坪,漒设漒长,坪有专人负责;一般的堰在堰下分若干甲,设甲长。授予堰首和甲长一把体形与重量大于一般锄头的“堰把”,指挥分水大小。堰首用的“堰把”重六斤,甲长用的“堰把”重四斤。按受益面积出资的会产堰田,堰田租谷(金)收入作为每年岁修堰坝的费用,以及出工修堰劳力的饭餐。在几座受益面广、堰坝阔长的重点堰,如第一堰,对其周围山林实行封山育林,保持水土,保护生态。规定堰北的山修堰取土用,堰南的山为修堰砍伐木材毛竹用。堰顶建小屋,给专门看堰人居住。

  另有东俞村祠堂内保存着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五月《玉山堰碑》石碑,字迹模糊。玉山堰位于白龙桥镇白龙桥村玉山公园下,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曾重修一次。1965年12月改建成混凝土块石堰。堰长92米,高2米。灌溉白龙桥、叶店、东俞等村田3000亩。另在洞山堰曾发现保存着一块残缺不全的石碑,碑文记载着“浙江分巡金衢严道兼水利事务,浙江金华府正堂,金华府汤溪县正堂”,有关保护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内容。

  堰碑是记载三十六堰建堰后的受益功绩或调介水利纠纷所镌刻在石碑上的文字,作为以后的纪念或标记。内容可查的有《白沙水利碑记》,碑文为明代兰溪人赵崇善所撰。大体内容是“白沙堰三十有六……惟第一大堰上朔十八,下数十九……一不碍,二、三不碍,则三十六堰无总碍……一窦不塞,百里漾波……故堤防拥卫,较他堰特甚……”。

责任编辑:施川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