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欧洲杯开户网址-2024欧洲杯买球app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他们,用心用情温暖婺城-2024欧洲杯开户网址

2019-01-08 08:51:45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记者 贾佳 见习记者 王新宇 杨露 吴逸雨

  傅卫明摄

  记者贾佳、见习记者王新宇、杨露、吴逸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冬天,可能是一杯冒着热气的热饮,是一片晶莹剔透的雪花,是被窝里的“故乡”,是暖气外的“远方”。自婺城入冬以来,气温骤降。在这样的“速冻”模式里,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惧风霜不畏严寒,依旧坚守在岗位上,照亮了整座城市,也温暖了整个冬天。今天,记者兵分四路,走进婺城的角角落落,寻找这些默默奉献的基层劳动者们。向你们致敬!婺城冬日里的阳光。

  29年扎根基层39个贫困山村 ——他叫傅卫明一名乡村医生

  前些日子,寒潮来袭,气温骤降,金华的部分地区早早地飘起了雪,远在婺城西南边陲的山区乡塔石也早已大雪封山。冰雪湿滑,车辆难以通行,许多山村都好似与世隔绝了一般。但这时,山村的宁静被打破了,一群身着着白衣大褂的基层医生背着药箱徒步而来——

  “卫明来了,天这么冷,先喝口茶,休息休息再工作!”“阿姨,你那血压最近还好吗?我怕你药不够,给您送来!”

  “够的够的,大下雪天的,还累你走一遭!”

  ……

  带头的这位名叫傅卫明,塔石乡卫生院院长。傅卫明家中三代都是名医。他在继承了医生的衣钵后,同时也继承了作为医生的仁德。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就一直坚守山区卫生院从事基层卫生工作。29年来,他走遍了塔石的每一寸土地,随诊了那里的每一位乡亲。而这一回,正是傅卫明带着同事上山下村为乡亲们例行随访的。

  “塔石多山,从这个村到那个村,可能就是2、3个小时的脚程。”可尽管这样,不管刮风下雨抑或者是像那时一样大雪封山,傅卫明也从不误了下村随诊的时间:“塔石乡都是留守老人居多,腿脚不方便,又长期受慢性病困扰,不能停药。下雪天停了车,就断了药。我们反正也要随诊的,就给他们带过来,看着他们吃下去我们才放心!”

  除了送药以外,每次随访,傅卫明都会认真给乡亲们检查身体,仔细确认每一位乡民的健康情况,并及时给出诊疗意见。“山区的老百姓是不会轻易来医院的。如果病情不重,他们都会忍很久,舍不得花那钱。”所以,每次诊治患者,他都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最佳治疗方案,如果能够口服的,绝对不让患者打针,尽可能减轻患者负担。有时候患者看了病却没钱拿药,傅卫明也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的钱垫上,还安慰病人好好看病安心养病。而正是凭着对病人的这份真诚的关爱,以及他对工作的坚持与执着,傅卫明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好口碑。

  然而,在傅卫明的心里,这却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这是我们作为医生应该做的。并且,这么多年了,我们也早就习惯了。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逢年过节,只要乡亲们需要我们,给我们打个电话就行了!”毕业后就扎根在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山区,这是许多人都无法做到的。刚开始行医的时候,塔石乡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行医只能靠脚走。几十年来,他早已熟悉了山间的每一条小路,也了解了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甚至是生活习惯、爱好性格,也清楚的记得哪些村民有哪些病,哪些乡亲腿脚不便不宜出门……

  29个年头,39个山村,1.4万山民。这几个数字还在不断更新,而傅卫明依然坚守在基层医疗的最前线。他是暖阳是灯塔,是山区百姓的盼头,也是他们健康的希望。

  365天不间断备勤24小时内随时出警 ——他叫毛士凯一名消防员

  昨天夜里十点左右,许多人已经入睡,婺城区白龙桥镇的一处厂房办公室突然起火。冬日的婺城本就气温低,连绵的阴雨更是平添了几分寒意。在接到报警电话以后,这群消防员们却好似感觉不到寒冷似的,穿着单薄的睡衣往外跑,从拉响警报到头车出库,只用了60秒。

  “冷是肯定的,但是想着肩上担着的使命与责任,又觉得这也没什么了。”说话的这人是婺城消防大队战斗班班长毛士凯。他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突发情况”,在消防大队的营房里可谓是家常便饭。多的时候,一天得有7、8回,用毛士凯的话形容,就是“出去回来出去回来”的一刻都没有停过:“有时候冬天的夜里临时出警,从出了门开始一直抖到火灾现场。救完了火在抖着回来,特别冷!”

  然而,火场并不只是冷与热,而是他们一次又一次拿血肉之躯与火战斗。从19岁入伍以来,毛士凯就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回忆起第一次参与任务的时候,看着被烧成灰烬的火灾现场,毛士凯直言,摇摇欲坠的墙,迎面袭来的热浪,都让他感到害怕:“但是没有办法,这是我的工作与使命。不管有多少个下一次,我都会选择冲上前。”也正是这份勇气,不管是冲在灭火一线,还是为人民服务的路上,他都从未退缩过。

  十年时间一晃眼就过去了,当年那个立志报效祖国的有志青年也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父亲。毛士凯告诉记者,这十年时间里,因为岗位特殊,鲜少回家,对远在山东的家人也是深感亏欠。“其他都还好,我女儿怕生,休假回家的时候都不认识我,我都没法靠近她。”谈不能陪伴家人,不能照顾父母,不能教养孩子,甚至结婚时许下的只让妻子再等4年就回家的诺言也成了要坚持九年,这些也都成了他心里最深的遗憾:“不过这份工作总要有人做,我们是消防员,就应该随时待命以防突发状况。”

  365天不间断备勤,24小时内随时出警,这是千千万万个消防员许下的庄严承诺。“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从橄榄绿到火焰蓝,消防本色不改,他们依旧默默坚守岗位,不辞辛劳不怕受伤,奋战在一线,为婺城人民撑起了一把平安伞。

  2000名用户24小时待命 ——他叫钟容贵一名电力工人

  “我负责的台区里有十五台变压器,一共要服务2000多名用户,只要是正在值班,不论几点都要赶过去,干起活来就是没日没夜,二十四小时待命。”钟荣贵说,自己是17年11月调到白龙桥供电所低压运维组的,以前在琅琊供电服务站上班,分管的沙畈乡原溪口片区是婺城区最偏远的区域之一。

  从前为偏远山区的电力用户服务,如今换成为城区的用户服务,同样是电力维护工作,讲起来也是有不同之处。以前在山区工作,一到冬天遇到冰雪天气,电线就会被厚厚的冰层冻住,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2008年的那次大雪,电线被冰冻得像拳头那么大。钟荣贵摘下蓝色的手套,举起自己的拳头比划着,粗糙的手上布满一条条皱痕,见证着他从业二十六年来的艰辛。

  钟荣贵觉得,苦一点累一点也没什么,只要用户多理解他们的工作,那么多做一点也是幸福。“电路抢修不像家里电闸开个开关那么简单,遇上电路复杂的,往往排查一个故障点就得花两三个小时,查完了修好了,还要报到系统平台,有时候做完了天都黑了,有些用户就会有不理解,偶尔遇到打电话到平台投诉的,我们也只能耐心解释。”不过,好在现在大部分人还是通情达理。

  就在前几天,钟荣贵到一户人家排查电路故障,家里主人是个做电商的小伙子,刚开始比较着急,态度也不是很好,但是看到钟师傅冒着细雨,一点一点排查电路的辛苦,最后和他说了一声谢谢。虽然已经干了二十多年,修了无数条电路,但是每一次看到那一盏盏电灯亮起,钟荣贵的心里还是会感觉到暖呼呼的幸福

  从以前的手工抄表一个月一次,到现在的自动化抄表一天一次,管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电路工作也对像钟荣贵这样年纪大的老电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经56岁的他,如今也学会了平台智能化操作和微信支付宝,遇到一些用户家里只有老人,不会在平台上操作缴费,他也会帮忙。“如果我不帮他们,他们年纪大了也不会操作,家里的灯就只能一直黑着。”这些小事,虽然是维护电路以外的工作,但钟荣贵仍当作分内事情在做。

  雨越下越大,他单手一把扛起沉重的梯子,匆匆前往下一个抢修点,希望能赶在天黑之前把今天报修的电路都修完,让每一个用户的家里都能亮起温暖的灯。

  53岁29年1条路 ——他叫潘增良一名公路养护工

  寒风凛冽的冬日,他们穿着一身身温暖的橘色工作服,拿着铁铲,在绕绕弯弯的盘山公路上,留下了暖心的守护,这群人就是竹马公路养护站的养护工们。

  “前几天上山的路上都是积雪,就算吃午饭我们也是轮流替换,一定要有人看着除雪机的运作,这叫做‘停人不停机’。”说话的人是竹马公路养护管理站站长——潘增良。他一边铲起路边沟壑里的污泥碎石,一边讲述着前几天元旦假期的山路清雪工作。撒盐除冰、机械除雪,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步骤,除了保证积雪的清理,他们同时还要协助交警把发生事故的车辆撤离现场,保障上山道路的通畅无阻。

  每年冬天下雪,总有许多人喜欢上北山看雪景,因此这样的清雪工作对于养护站的工作人员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了。平时上班时间是八点,如果天气预报冷空气来袭或者有降雪的可能,潘增良就会提前部署人员晚上值班、巡逻,做到有备无患。前几天元旦放假,刚好遇到婺城降雪,为了保障道路的畅通,潘增良带领站里的养护工们31日早上七点就赶到了养护站,拿好装备上山,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等到想起来吃午饭的时候饭菜都早已没了热气。

  潘增良今年已经53岁了,这是他坚守在公路养护工作第一线的第二十九个年头,可以说,作为一名“老公路人”,他将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时光都献给了婺城公路事业。“从罗店起始,到电视台终止,我们都把这条路叫做‘罗店线’,想想时间过得也快,当初还是一条沙石路,现在已经变成柏油路了,上面的沥青还是我自己当初亲手浇的”。从过去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山路,到如今通畅无阻的柏油马路,这些道路养护工作的背后是无数个像潘师傅一样的婺城公路人付出的努力。

  以路为家,以站为家,工作的时候认真仔细,严谨又负责,这是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婺城区公路养护科林科长讲起潘增良,说他就像站子里的一个老大哥。“传承、帮忙、带人,潘大哥身上就有这种‘传帮带’的精神。”

  每一条路总有它的尽头,但是责任和担当却没有尽头。潘增良走在这条他亲手铺就的路上,濛濛的细雨落在他黝黑的脸上,他用手抹了一把脸,继续向前走去,准备赶往下一个路段,身上橘色的工作服,在这个冬日的阴雨天气里留下了一抹温暖的亮色。

  几千个小时无数个烫疮1个工程 ——他叫褚福堂一名电焊工

  日前,四五省道的建设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当中,尽管施工现场因为恶劣雨水天气的影响无法正常施工,但在四五省道钢筋加工工棚中,依然是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滋滋滋——滋滋滋——”高压电流通过电焊枪基件,溅射出无数条弧形的电火花,身穿防护服佩戴防护面罩的胡师傅仿佛是一台无知无觉的精密器械,握持焊枪的双手紧随着焊点变化,一丝一丝地精准移动。

  而电焊火花溅出的迤逦触手,也完全不似传闻的冷火那般美丽无害,看似灿烂动人的花树实则带着灼人的温度,在胡师傅的防护服与棉裤上烫出一串串黑色的焦点。但身处花树之中胡师傅近乎纹丝不动。记者无法透过电焊防护镜深黑色的镜片观察到他眼神的波动,目光只能追随那双戴着防护手套的手,看它们精准地通过一个个焊点,将钢筋与钢管严丝合缝地牢牢焊住。完成一个钢筋笼的焊接需要不间断地工作一个半小时左右,两个钢筋笼为一套,胡师傅和他的一个工友每天需要完成三套。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每天需要在常人嗜睡的清晨六点开工,一直工作到晚上五点。“如果遇到工程进度加快,钢筋笼不够用,甚至需要加班到晚上十点。”工地负责人姜华向记者介绍道。

  胡师傅终于走下钢架准备休息片刻休息,来不及与工友寒暄几句,他一把拖过几个摞起的塑料包装盒,一屁股坐在上面,然后拎起自己那个小臂高的大水杯,“咕咚咕咚'”仰脖大口喝起水来,丝毫不在意水的冰凉,显然是渴得不轻。

  据了解,胡师傅来自河南信阳,随同村的工友一起来金华打工,成为了“新婺城人”。作为一个专业的老焊工,他说起自己的工作来头头是道。“戴上这种比普通手套还厚3倍多的防护手套,说实话新手真的很难操作。焊接都是毫厘之间见真章的技术活儿,肉眼很难判断的情况下,就得靠我们的双手。你看现在温度这么低,时间一长手就会麻木了。”说着,胡师傅借着短暂的休息时间,搓热自己粗糙的双手。

  只见他皲裂的手指上深沁着灰黑色的污渍,手背上还兀自点缀着一两个干瘪的烫疮,偶一抬头,借着工棚大灯的光线,记者还能看到眼角沟壑纵横的皱纹中掩盖不住的密集黑点。

  “总有防护服防护不住的时候嘛。”胡师傅洒脱一笑,神情里透出一种自豪,“我们这行虽然辛苦,但也很有意义。你想想,偌大的一个工程,每一座大桥都需要我们来焊接打造钢骨,责任很大,成就感也很大啊。”他笑道:“去年孙子问我做什么,我就一边陪他搭着积木一边解释,爷爷要做的就是为这些建筑打好基础,孙子就觉得我很厉害,哈哈哈。”

  一对夫妻六个孩子43年坚守 ——他们是汪方明和童月清他们都是乡村教师

  连延十数日的冬雨浇灌着婺州大地,为严寒的冬日又增添了几分潮气。而在早上八点的婺城区箬乡,一对身影准时地出现在箬阳村车站,接送几个大小小的孩子前往箬阳乡中心幼儿园上学。他们就是山里孩子的灯塔——乡村教师汪方明、童月清夫妇。

  据了解,汪方明、童月清本应离开大山深处,前往安地任教,那么,他们又为何要坚守在这里,坚持在箬阳乡中心幼儿园授课呢?夫妇俩毫不犹豫地给出了答案:“为了孩子”。2016年3月,教育部门为了整合教育资源,箬阳乡中心学校被合并到位于安地的仙源湖实验学校。随着老师和学生们陆陆续续离开学校,作为最后留守教师的汪方明和童月清犯了愁,如果他们也走,那么那些家庭困难或是留守村中的孩子们怎么办?孩子外出上幼儿园交通不便,成本又高,但又不能让孩子们失去学习的机会,权衡之下,夫妇俩最终决定,为了这六个孩子留下来。

  “留下来”——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但背后需要付出的艰辛恐怕也只有他们自己能完全体会。每天风雨无阻地准时接到孩子后,除了上课,“汪老师”和“童老师”还要充当父母的角色:新置办的滑梯上有螺丝突出,童月清用瓶盖将突出部分盖住,防止孩子们刮碰;孩子们用完的毛巾和水盆,汪方明耐心地教导孩子摆放整齐,晒太阳消毒;为了孩子们的卫生健康,夫妇俩每周都要对大型木马等玩具定时进行清洗......两位老师对孩子们的关爱无微不至,夫妻俩说:“家长把孩子们送到我们这儿,就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要做到的就是不能辜负他们。”

  冬日的深山寒风刺骨,汪方明和童月清在风中微微缩起身子,尽量保存身上的暖意,尽管如此,他们的脸庞和露在耳套外的耳棱依然被冻得通红。终于,一辆公交车朝这边缓缓驶来。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走出车子,夫妇俩的身子骨顿时舒展开来,像是瞬间绽放开花骨朵的腊梅,又像是护雏的母鸡,展开羽翼,迎面向风,把孩子们护在温暖的身后。此时,箬阳乡山高水远,却有着两位年迈的乡村教师为孩子们的未来竖起的精神高地。

  18个小时的守护3度的车内温度19年的从业人生

  ——他叫李彦华一名交通警察

  “除了找交警,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翻车的货车司机对交警李彦华说的第一句话。1月2号晚上8点,路面湿滑,一辆载有木材的重型普通半挂车在临江西路因急踩刹车而翻倒在路边,交警在接到报警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货车司机坚持等到天亮再找装卸工,交警在划定职责之后本可以离开现场,回到交警队。但是出于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李彦华一直在寒夜里陪伴货车司机直到第二天下午三点,一直到现场清理完毕,期间长达18个小时。当天夜里,车内温度也仅仅只有3摄氏度。当记者询问为何选择在寒夜里陪着货车司机时,李彦华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人民群众知道有困难找警察,我们就不能辜负人民的期待。”

  李彦华是白龙桥交警中队的指导员,今年40岁,已经从事交警行业19年了。虽然是中队的指导员,李彦华除了队里的党建工作等,和其他交警一样,需要正常轮班,做到“一岗双责”。冬天路面湿滑,事故多发,在寒风中执勤、出现场是交警们的常态,有时候遇到事故,连续工作四十多个小时的情况也很常见。每个交警对家里都是亏欠的,妻子成为了家里的主力,当遇到家庭需要和工作需要冲突的时候,李彦华表示:“任务是第一位的,对家里肯定是亏欠的。自己的孩子没有办法陪,学校的亲子活动几乎没有去参加过。”

  交警的工作是没有天气的区别的,哪怕是雨雪天气,也需要在固定的路口执勤,还有游走巡逻,对于违章停车和乱停乱窜的电动车进行纠违和劝导,减少事故隐患。在纠违过程中,李彦华表示不理解他们执法的情况时有发生,交警被打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但是对于这种情况,交警们也表示理解,李彦华说:“服务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宗旨,执法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也只能多劝导,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凌晨四点起床 每天工作九个小时 ——她叫张益香 一名环卫工人

  “我从丽水来到婺城,这里收留了我,就是我的家,我也要为美丽的家乡出一份力!” 49岁的环卫工人张益香如是说。张益香,一个普通的环卫工人,对自己的工作却有着无比认真的劲头。

  张益香向公司申请比别人多打扫一条街道,她每天需要工作至少九个小时,打扫金龙路、文化路和玉山路等道路。入冬以来,雨雪多,张益香打扫的区域落叶堆积很多,为了保持路面的整洁,冒着雨雪打扫成为了张益香的常态,在下雪的时候,环卫工人还需要清扫路上的积雪,以防行人滑倒。记者见到张益香的时候是一个下雨天,虽然穿着雨衣,但是张益香的裤腿和头发都已经湿透了。

  张益香每天凌晨四点就需要起床,为婺城的整洁忙碌,工作力度很大,然而比别人多做半份工的张益香每个月只有2800元的工资。除去房屋租金和孩子的药费,已所剩无几。张益香说,她已经记不清多久没买过新衣服了,包括自己的儿女,也是穿别人捐赠的旧衣服。平时的日常开销也是能省则省,每天张益香的同事会轮流给她带一点青菜,已经很多年,张益香家里的饭桌上没有出现过肉食了。虽然工资微薄,但是张益香对待工作却从不懈怠,公司考虑她需要照顾儿女,同意让她提前下班,但是张益香却坚持到下班时间,她说:“这条路经常有落叶,下雨天容易湿滑,如果不及时打扫,路人很容易滑倒的”

  生活虽然清苦,张益香却很乐观,生活虽然忙碌,但是张益香对自己的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在她负责的街道,看不到一点生活垃圾,落叶也总是及时清扫干净,她说:“这是我的本职工作,把街道打扫干净,也算为建设美丽婺城出一份力了。”

责任编辑:郑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网站地图